本文导读:
中国古代各时期耕种工具和灌溉工具
铁器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铁和畜力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来,从此农具便发展到以铁犁牛耕为主要特点的农业也就入精耕细作阶段。
耒:古代的一种翻土、开沟渠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始作耒”。
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这套耕作体系在宋代已经形成。晋代发明了耙,用于耕后破碎土块,耖用于打混泥浆。宋代出现了耖、砺礋等水田整地工具用于打混泥浆。秧马,出现于北宋时期,是拔稻秧时乘坐的专用工具。
出现了灌溉工具桔槔。春秋战国时期是农耕工具的重大变革,铁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出现了V字型铁犁头、铁插、铁耨等高效省力的农具,以及脱粒工具连耞。
大批北方农民为避战乱迁居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7)隋唐:为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隋朝开凿大运河;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造了曲辕犁;创制了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耒耜和骨耜的区别
1、耒耜和骨耜的区别:耒耜是我国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常用石头作为制作材料。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
2、骨耜是用偶蹄类哺乳动物肩胛骨制成,肩部挖一方孔,可以穿过绳子绑住木柄。骨耜中部磨有一道凹槽以容木柄,在槽的两边又开了两个孔,穿绳正好绑住木柄末端,使木柄不易脱落,其制作方法已相当进步。
3、骨耜(sì)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耒),再用藤条捆绑固定。
赵过是谁?西汉时期的赵过是怎么发明农具历史名人
《汉书·食货志》中说汉武帝南征北战,大兴土木,疏于农业,以致国库空虚,朝野不妥,于是武帝悔征伐之事 ,而提出“方今之务,在于力农”,因而任命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能为代田,所以又使赵过推广代田法。
赵过,西汉农学家,在古代对中国的农业有着巨大的贡献。 汉武帝末年,赵过被任命为搜粟都尉。他发明了代田法,又研发出了新的农具:耦犁和耧车。《汉书·食货志》说:“赵过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
赵过,生卒年不详。汉武帝时农学家。任搜粟都尉,指导全国农业生产。赵过主持设计了三脚楼,教会百姓耕种养殖。
有,详情见下: 赵过,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人。籍贯、生卒年不详。农学家。为中国早期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他的农业改进,使许多的农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
(二)赵过——西汉赵过,是西汉汉武帝时代的农学家,也是发明家。他曾总结出一种适合旱地耕作的代田法,在关中地区进行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他又改进了诸多农器,如三脚耧车,是一种古老的播种机器。
汉初使用犁壁,欧洲直到十一世纪才有犁壁。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耧(lóu)也叫耧车、耧犁、耙耧。旧时汉族农具名。是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骨耜怎么读什么意思呢
1、耜读sì ,声母是s,韵母是ì ,声调是第四声。部首:耒。基本释义 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现在的锹。古代跟犁上的铧相似的东西。
2、拼音:sì 部首:耒 笔画:11 五行:木 繁体:耜 五笔:DINN 基本释义 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现在的锹。古代跟犁上的铧相似的东西。释义耜是中国古代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
3、耜sì 【词语】:耒耜 【注音】:lěi sì 【释义】:古代一种像梨的农具,也用做农具的统称。
4、耜字,读音:sì,释义:原始翻土农具“耒耜”的下端,形状像今的铁锹和铧,最早是木制的,后用金属制。
5、耜[sì](形声。从耒,以声。耒( lěi),翻土的工具。本义:古代农具名,耒耜的主要部件,似锹) 耒下端铲土的部分,装在犁上,用以翻土 [spade-like plough]字亦作耜。耜,来下剌臿也。古以木为之,后世以金。
6、是用厚实的扇形骨头制作。因为功用相近,所以用了耒字旁。后世发明的工具和操作,很多也用耒字旁,因为都是为了开荒松土撒种。比如,耕耘耦耨耠耔等。有的方言里,会把牛读作耦ǒu,可见古代农业方式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关于古代农具骨耜谁发明的和骨耜什么工具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感谢阅读。
发表评论